服務熱線
021-33617555
021-33617555
當下,制造業正在步入復蘇大周期。隨著汽車、機械、電子、軍工等下游應用領域需求增長,存量更新周期到來,以及國企完成整合、退出,為民企提供更多舞臺,機床作為核心設備正迎來景氣周期。這其中,尤其是以往被國外壟斷的高端數控機床,成為受機構頻頻看好的“好賽道”。
行業景氣度從業內上市公司交出的經營成績單中亦可得到驗證。日前,國內領先的金屬切削類中高檔數控機床以及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提供商國盛智科(688558.SH)發布了2021年一季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2億元,同比增長138.43%;歸母凈利潤為0.35億元,同比增長161.90%;基本每股收益0.27元,同比增長92.86%。公告顯示,一季度營業收入增長主要系訂單增加、銷售額增長所致。
一季度營收、凈利翻倍增長
在手訂單飽滿或延續業績增勢
公開資料顯示,國盛智科綜合實力居國內同行業前列,現已形成數控機床、智能自動化生產線、裝備部件三大系列產品。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成功開發出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等高檔數控機床并實現量產的新興智能裝備制造商之一,并成長為中國數控機床行業新生力量,在部分領域能夠對標全球智能制造裝備行業領先企業。
繼2020年年報顯示的凈利潤同比增長42.65%之后,國盛智科一季度繼續交出了優異成績單,營收、凈利均實現翻倍增長,梳理公司過往業績來看,2021年一季度成為公司單季營收最高的一個季度,中泰證券認為,在春節放假因素影響下,國盛智科收入端仍能創歷史單季度新高,充分印證了機床行業的高景氣度,看好公司全年業績高增長。
在業績增長的同時,公司毛利率保持在30%以上,盈利能力處于較高水平,這背后是高端化進程的繼續推進。據了解,近年來,國盛智科持續為國內知名制造企業以及裝備部件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如加拿大赫斯基、德馬吉森精機、美國卡特彼勒等全球領先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等,從而實現了中高檔產品銷售增幅可觀,如2020年高檔數控機床收入同比上升27.09%,這持續拉動了盈利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國盛智科近期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2021年截至目前,公司訂單和生產都很飽滿繁忙,3月份的收入在一季度中的貢獻較多。4月份的延續情況也較好,尤其是出貨量明顯增加,客戶交貨氛圍活躍,下半年客戶需求將繼續保持旺盛,目前公司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四季度,全年業績增勢或將持續。
行業保持高景氣度
產能投放帶來更高成長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3月,國內金屬切削機床產量為6.0萬臺,同比增長42.9%,創2018年以來單月產量新高,延續2020年4月份以來單月兩位數以上增長的態勢。多家券商指出,在機床行業“十年更新周期”驅動下,行業龍頭景氣度具備持續性。此外,2020年疫情以來,國外進口機床下滑顯著,隨著海外國家和地區經濟復蘇,以中高端數控機床為主的市場空間可觀。
國盛智科已形成從上游裝備部件到數控機床及智能自動化生產線的縱向一體化產品布局,產業鏈完整,不僅保證產業鏈安全和客戶響應能力,還能顯著提升成本優勢。此外,公司已實現了部分產品的進口替代,甚至出口發達國家市場,成功打破先進工業化國家在五軸聯動等高端裝備上的壟斷??梢钥闯?,一方面受益于國內市場進口替代,另一方面有望搶占國外中高端市場,這為國盛智科帶來了值得想象的成長空間。
而據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披露,公司新增產能預計2021年5月試生產,產線主要以生產中高端機床為主。公司表示,現在因訂單量多交貨周期已在延長,新工廠投產以后將努力恢復原來交貨周期短的優勢??紤]到公司在手訂單充足,中高端產品擴產將帶來可觀業績增量,并有助于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行業景氣疊加公司業績優異,國盛智科已吸引眾多機構投資者的關注。2021年開年以來,國盛智科已獲近100家機構調研,4月13日更接受了44家機構來訪。對于投資者關注的盈利和研發問題,公司表示,鑄件原材料漲價對數控機床成本會有一些影響,不過該部分產品已在三月份取消原來的銷售政策,間接調價;公司并不贊同薄利多銷戰略,主要依靠技術水平和熟練工人,而未來研發方向是高速和高精,大部分將靠自身研發。對于后續發展,公司認為主要是擴大產能使市場份額提升,而新工廠的完全達產將對公司發展有巨大促進作用。
距離制造強國,中國制造還缺什么?
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中國制造業,其競爭力在全球究竟處于什么位置?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今年中國“兩會”的發言中提到,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這可算當前較為清醒的判斷,而不只是外部環境大變后的屈身委婉用辭。中國制造業在經歷短缺時代的簡單模仿階段后,多數產品現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企業面臨升級或轉型的陣痛,而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釋放和未來形態,也較大程度取決于轉型如何完成。
“落后30年”的注解:質量效益
在總量意義上,中國制造業早在2010年就重登世界第一座位,當年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為19.8%,以后占比繼續攀升,2019達到28.1%。而且,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最齊全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全球第一。
中國已在核電、高鐵、航天等領域有了技術突破,但中國制造整體落后30年這一說法也不是憑空臆想。苗圩在五年前就作出了“中國制造業處于第三梯隊”的評判,他當時公開表示,中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次他延續這個結論。
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等單位對幾個制造業大國作過比較研究,去年底發布的《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美國以168.71的指數值處于第一梯隊;德國、日本分別以125.65和117.16的指數值位居第二梯隊;中國處于第三梯隊之首,指數值110.84,韓國、法國和英國同屬這個陣營。與上一年相比,各國的隊列分布沒有發生變化,中國整體提升最快。
這份追蹤報告發現,中國除規模占優勢外,質量、結構、可持續發展等指標都與前兩個梯隊存明顯差距,如制造業增加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世界知名品牌擁有量、研發投入強度等。以效益為例,中國僅為美國、日本的1/4-1/5,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多年在20%左右,而美國、德國長期達30%以上,而且中國能耗高,產品成本仍在上升。
這些為苗圩所述觀點提供了注解,而剛剛發布的中國“十四五”規劃將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作為單獨一章列入,也隱含了此意。
不只是缺芯,門類齊全之外仍有軟肋
出于保住制造業基本盤及就業等考慮,不少人對近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過快下降表示擔憂。2019年占比降到27.1%,為2012年(31.5%)以來的最低水平。苗圩對此提出:這“不僅拖累當期經濟增長,影響城鎮就業,還將帶來產業安全隱患,削弱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而觀察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歷程會發現,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比抬高,第二產業、制造業占比下降是其規律之一,在不過多人為干預的情況下,中國制造業預計也將走出這樣的趨勢。真正的關切點不得不轉向質量、效益和由此體現的競爭力。
當快速工業化的浪潮過去,中國制造的狀況是:一方面大量產品都能制造,但往往產能過剩、供給老化,而制造不出來的,通常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極高,屬高精尖,其背后是長期的科研攻關。
因此,更值得擔心的是自身研發投入的不足或停滯。2019年中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比值)從上年的2.32%下降到1.45%,下滑明顯,而同期全國總體的研發投入強度是上升的!
上屆美國政府在2018年開啟對中國關鍵技術和科技企業的制裁、禁售,芯片斷供,華為等公司首先遭受嚴重打擊,加之新冠疫情突襲,中國國內對制造業“缺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鏈子”風險的擔心驟增,中國制造在門類齊全之外的軟肋凸顯。
芯片不僅是華為之痛,也是中國信息通信產業和制造業的“卡脖子”之處。中國每年進口芯片3000多億美元,即使在美國制裁下的2020年,中國仍進口集成電路約3600億美元。中國制造不只缺乏高性能芯片,還缺高端數控機床、傳感器、光刻機、大型主機、高精度機械手、操作系統……甚至數碼相機、抗癌藥、基因檢測儀等,也主要依靠進口。
回看這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因特網、移動電話等新技術、新產品都是發源于美國。美國、日本等通常處在這些技術的源頭,而在縱向產業鏈下游的中國,遇地緣政治和國際環境大變,則有受制于人的感受。對中國制造的各類擔憂,實際上顯露出它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基礎研究和機制環境等突出問題。
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源頭。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少,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較長時間徘徊在5%左右,近兩年才有改觀,2019年首次達到6%,2020年為6.16%。美國基礎研究投入總額和產出均是世界第一,其投入比重一般在15%-17%,而且,經費來源上美國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及社會力量都在投,而中國來自中央財政的比例超過80%,地方和企業投入微乎其微,企業投入甚至不到日本、韓國的1/10?;A研究投入如此,也就談不上原創性和顛覆式創新。
研發投入,如同風險投資
企業不愿投入基礎研究或研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陀^上講,研發投入如同風險投資,成功概率低,結果很不確定,大部分投入注定是“無效投入”。能否接受研發創意的無效投入,成為企業轉型的首要一關,因為它決定著產品的功能、性能等各方面。保證研發投入一定的數量或比例是起步,像小米、谷歌、蘋果公司那樣提高研發的有效性是更上一步。
特斯拉汽車、iPhone手機等已經讓中國企業看到,先進的制造業正變得越來越“軟”。如果我們還把特斯拉與福特、通用這類傳統車企相比,就很難理解其股票市值在一年半時間增長16倍這樣的事實。在制造和裝配的背后,最終決定特斯拉、蔚來們誰能勝出的,將是智能駕駛、物聯網、數據和軟件。
這里所說的“軟”,就是產品進入市場的整個過程中,純粹制造環節所占價值量日漸變小,而由研發、創意、設計、品牌、技術、消費場景創設、消費者體驗等創造的價值量占比越來越大。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其新著《創造新需求》中所說的“軟價值”,就是對此比較全面的分析。
研發、創意的產生都是不確定的,它來自于人的創造性思維,有時是異想天開,有時是偶然所得,因此,企業和社會要解決的,是如何吸引、聚集能產出那些idea的人才,并創造相應的環境。
創新需要不一樣的制度環境
關鍵技術卡脖子,似乎表現為企業和政府財力投入多少、技術攻關難易這類問題,本質上卻關涉基礎科學研究、教育體制等,過度強調自力更生、加大投入,對少數產品可能有效,多數時候并不能產生期望的結果。歷史經驗也提示,進一步對處開放,改革科教體制,完善產權保護是更可行路徑。
短缺經濟時代,中外資企業利用中國人口、土地等資源優勢,引進先進技術,完成了中國制造的從小到大,從少到多。不少學者認為,這個過程靠的是學習模仿,靠的是企業家的套利活動,而中國要成為制造業強國,唯有依靠創新企業家的創新活動。
英、美、德、日等國成為制造業強國,靠的是一批創新企業家的引領,他們創造了新的產品、新的原材料、新的組織方式、生產方式,甚至創造了新的產業。而“中國企業家到目前沒有創造出真正的新產業”,這是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張維迎的觀察結論。
在5G領域保持全球領先的華為公司,對研究人才和顛覆式創新有切身感受,年度研發支出超過中國多數省份。其創始人任正非去年訪問國內多所名校時,所強調的正是基礎研究、前沿學術研究、關鍵技術領域等。
這類企業研發和創新活動,對制度環境提出了比學習模仿的工業化早期階段更高的要求。企業家、創業者只有在具備長遠打算的前提下,才會專注技術突破,以恒心經營企業,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私有產權和人身權利的制度基礎、法治社會,放松管制,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讓民營資本能夠平等獲得各類資源要素。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大飛機
本文轉載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定會配合刪除;我公司主要生產球閥,截止閥,蝶閥,閘閥,止回閥,過濾器,疏水閥,阻火器,調節閥,減壓閥,電磁閥等。